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八分相似

修行了运术之后,张学舟觉得自己运气还是挺好的。

哪怕他孤身前往北境,身边还有个大儒公孙弘。

公孙弘的品性不如董仲舒稳靠,但张学舟觉得对方和自己有八分相似。

品性高尚到别人难于挑剔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世间更多是张学舟和公孙弘这样的人。

他们有一些利益方面的小心思,三观会跟着自己所认同的利益走。

但张学舟等人少有主动去害人的心思,哪怕是想获取利益也是通过较为正当的手段获取。

以己度人之下,张学舟乐意和公孙弘结伴而行。

他需要执行官方任务,行途需要骑着官方的坐骑通行各处,从而满足交接任务时的审核审查。

这是大汉王朝的制度流程,张学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他也知道这是为了防患官员四处拉帮结派形成团体,所以才有这种审核制。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并不算完美,哪怕是董仲舒这种本份人此前也通过改名换姓前往了北境。

“公孙先生,你天人感应练得如何了啊?”

从江夏纵马前往北境区域的时间不算短,张学舟等人此前坐马车用了近两个月,如果路途遇到车轮损毁又或道路不畅通,耽搁下来的时间会更长。

而纵马前行的旅程在十余天左右,如果日夜兼程则是七八天。

只是张学舟受得了,他的坐骑受不了。

对张学舟而言,他这一段清醒时间会基本耗费在路程中。

但时间不算难熬,他路上还有公孙弘这个‘同班同学’,他们在修行方面有一定的探讨可能。

公孙弘的优势在于和董仲舒探讨了十余天,而张学舟的优势在于回现实世界进行了各种天人感应修行测试。

“别说天人感应,就是那个浩然正气篇也让我很为难啊”公孙弘大声道:“我就是与你在那方水府之上引动过一次浩然正气,而后就没成功过,你这平常都是怎么练的啊!”

“我念啊,我当时天天念,日日念,白天念,晚上念,三更念,五更也念,最终就念成了啊!”

“年轻人了不起,勤奋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董仲舒进行的是公式化讲解,又通过自身演示进行示范,至于能不能悟到则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恰巧公孙弘最头疼的就是悟性,他这辈子的能耐大多来源于兢兢业业的苦练,再堆上巧合而成。

他是万里挑一的神通境修士,但公孙弘认为自己并不属于同层次的天赋型修士,他对需要天赋的修行也很无奈。

只是公孙弘需要修行天人感应,这是他可以清澈感知有大作用的一道术,没有修为限制的门槛,但又拥有需要时无可取代的能耐。

一旦在恰当的时机动用,这会带来无与伦比的回报。

只需要搏一搏,单车就能变摩托,回报率是如此巨大,公孙弘哪能拒绝。

而且他这种年岁的修士所剩的机会并不算多,公孙弘当下唯一认同的机缘也就只有这份天人感应篇。

他连声赞同了张学舟,而后哈哈一笑,在马背上大念浩然正气篇。

郎朗的高声诵读声,也伴随着公孙弘极为枯燥的修行。

董仲舒这种天才修士没法参考,但公孙弘认同张学舟这种同窗的学习经验,而且勤奋学习极为适合公孙弘。

只要勤奋能成功,公孙弘就不会缺乏勤奋。

“修为越高,似乎需要的精神力也越高才能引动浩然正气!”

张学舟能修行出浩然正气篇并不是天资足,任无恙一遍过也并非天才到无人能比,而是他们存在这方面的基础。

只要基础足够,练成功只是时间早与晚的问题。

如果基础不足,那就是只有碰运气抓感觉。

记住了那种感觉还好,可以通过集中精神努力感知调整,最终达成引动的效果。

如果没有记住感觉,那就是碰运气成功了一次,想要重复难之又难。

说实话,张学舟还蛮希望公孙弘可以成功。

任无恙和宋思佳这种弱鸡修士引导天人感应几乎让张学舟感觉不到裨益,但公孙弘这种大修士引动天人感应就让张学舟心有所得。

只要公孙弘多次重复浩然正气的引导,张学舟觉得自己受益并不会差。

当然,张学舟可以找董仲舒,但董仲舒法力极为充沛,想让董仲舒接引浩然正气的难度不算低。

他请董仲舒演示一次也就罢了,来来回回演示无疑会是一个很糟糕的要求。

但公孙弘当下处于学习期,别说演示一遍,就算演示十遍二十遍也是正常事。

“东方朔,你当初日日夜夜念了多久啊!”

奔波了一天,直到近乎入夜,公孙弘才止住近乎嘶哑的嗓子念诵。

“很长一段时间,那几乎是我不堪回首的经历,差点让我放弃修行浩然正气啊!”

张学舟想了想自己那两天的念诵经历,也不将这种时间拿出来打击公孙弘。

从他们接触到现在,公孙弘已经学习了半个月有余,至今只触发了一次浩然正气,学习的难度几乎堪比任一生。

任一生精神力极高,境界则是处于真灵境,张学舟猜测任一生修行失败的原因大概率与身体相关。

至于公孙弘则纯粹是因为修为太高,牵引一次浩然正气需求庞大,而精神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难于轻易牵引成功。

他此时知晓了相关的底细,与公孙弘的交流也是不急不慢。

“也不知那些有天资者修行浩然正气是否存在迅速通达”公孙弘惋惜道:“如我等就只能日日苦修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没有千锤百炼的磨砺,哪有锋刃的寒芒”张学舟笑道:“咱们不是那些天生的神兵,也就只剩下磨砺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

公孙弘回味了数次,他不免也是极度认同董仲舒对张学舟的评价。

除了不曾入儒家的学派,张学舟已经算得上一位大儒级别的修士了。

大儒修士不仅仅是需要了解儒家,还需要拥有儒家学识,也需要拥有儒家修行之术,甚至具备一定的声望,与儒家修士捆绑紧密等,只有达到诸多条件才能称之为大儒。

张学舟无疑符合这其中大多数条例。

只要张学舟愿意在儒家挂名,公孙弘觉得董仲舒大概率会推动对方成为大儒。

公孙弘以往在这种事情上会投个中立票,但接触多一些,他越觉得张学舟对自己的脾气,甚至两者存在着很多相近相似之处。

休息寻觅食物的空闲之余,公孙弘也放下了心头修行的压力,和张学舟交谈诸多。

“我们大汉王朝的军团与凶国交锋时真的一触即溃吗?”

公孙弘讲述海上牧猪,给猪喂食各种海鲜长膘没啥好听的,但说到关外的事情时,张学舟不免也多了兴趣。

“我们大汉强的是学派”公孙弘道:“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民间的俗语?”

“什么俗语?”

“乱拳打死老师傅!”

公孙弘虽说只是出关不久就跑了回来,但他并非没有见识凶国的军团。

凶国军团战法崇尚的是团战狩猎配合,而在大汉王朝各个军团则是各有特色,像极了一头头不同类型的猛兽。

猛兽各具刚猛之力,但配合起来极难,强行抽调搭配更是会导致散乱。

但单一的猛兽又无法对抗凶国。

如果大汉王朝抽调的军团与凶国军团作战,公孙弘确定会输得极惨。

“只有协同一致万众一心才能发挥我们的力量”公孙弘道:“可惜我们大汉王朝最难实现的就是这一点。”

“我记得董夫子似乎也曾说过,他提及只有大一统后才有可能万众一心?”

“他是理想主义者,实际上做到这种情况难之又难”公孙弘道:“你富我穷,凭什么我这种穷人要豁出命去为那些富人去作战,不说那些贫寒交加者,你看看那些诸侯王和学派……”

公孙弘说的话很愤青,但公孙弘实际上很理智。

他只是说出了一种社会现象。

不论景帝和新帝做多少事,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战。

只要看穿了这种本质,诸多学派有异心也就不难理解。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不是简单说两句话就能做到。

董仲舒的理想主义很好,前一个做这种事情的人叫秦皇。

秦皇采用的方式是铲除异己寻求天下大同,不听话的都死了,剩下的就是听话的了。

只是秦皇还没干成这桩事,自己就先死在了前面。

董仲舒没有秦皇的地位,董仲舒也没秦皇的实力,秦皇都没能办成的事情,公孙弘觉得董仲舒也没可能办成,这个‘大一统’注定是个理想产物,属于看得见摸不着。

“如果不采用杀戮,您觉得需要如何做才能改变呢?”张学舟问道。

“除非陛下愿意与民分食天下!”

“分食天下?”

“只有人人都有好处拿,人人才会拥戴他,但这种事情也有个麻烦?”

“什么麻烦?”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底层的人都能拿到好处,高层的人拿到好处必然更多,从而会具备掀翻陛下的能耐!”

“所以呢?”

“所以朝廷就需要不断提拔新一批人,又不断杀掉旧的那一批人,只有这样循环才能正常运转下去!”

公孙弘低低声说出自己在‘大一统’上的建议,也提出了更为实际可用的方案。

这种方案很冷血,但也很实用。

虽说此时只是两人在探讨,但如果公孙弘有一天能在朝廷掌权,对方必然会依照想法而行。

张学舟讪讪一笑,只觉和公孙弘的关系需要注意尺度,以后行事也需要注意。

世上不止一个公孙弘,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止公孙弘。

此时说话的是公孙弘,但执行者绝对不止公孙弘一个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