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 章 金错刀(十七)

认命。

这一字,再度如同火油浇在心口,灼得整个胸腔都疼了起来。

“烂命。”

谢琅重复着这两个字,低声笑了起来。

卫瑾瑜于是道:“我说得不对,你的命,到底还是比我好一些的。所以,你不该认命,而应知足。”

“不,你说得很对。”

“的确是烂命。”

上辈子,不得好死。

这辈子,只能困在这上京城里,做一头空有爪牙的困兽。

“你怎么还没涂完?”

卫瑾瑜略偏了偏头,问。

他羽睫浓密而纤长,便是这轻微一侧首,亦仿佛蝶翼扇动,惊心动魄。

“快了,别乱动。”

谢琅继续着动作,平稳而轻缓。

等药上完,卫瑾瑜自己拢上了衣裳,回身之际,腰背便被一只宽大的手掌揽住,一道阴影紧接着覆了下来。

绵长的吻如疾风骤雨一般落了下来。

卫瑾瑜整个胸腔肺腑里都被塞满蓬勃的热气,觉得喘不上气时,手便也不客气得紧抓住对方的肩头。

两人抱在一起,较劲一般,用力厮磨纠缠在一起。

许久,谢琅方低喘着气停了下来,瞳孔深处晦暗与灼烈交织在一起,汹涌翻卷着,问;“弄疼你了么?”

卫瑾瑜喘得更厉害,但即便是喘的时候,也十分注重礼仪规矩,而且,方才他们沉沦较量最厉害的时候,他趁机咬了这人一口,现在舌尖上还泛着甜美的血腥气。

“味道不错。”

卫瑾瑜舔了下唇,道。

谢琅眸幽深低下。

原本,那里面还是一头四处奔突,试图寻找出路的野狼,这一刻,却变成了能将人拆吞入腹,连骨头都不剩的饕餮。

饕餮唇角也挂着血,被咬破的。

“那就再多尝几口。”

谢琅这回双手固住面前人腰肢,再度俯身吻了下去。

这一回,是比疾风骤雨还要猛烈的狂风暴雨,江潮翻涌,卫瑾瑜觉得自己成了一叶小舟,在江潮里颠簸,刺激而畅快。

他们都需要这种刺激。

带着血腥味儿的刺激。

等一切结束,已经是一刻之后。

两人唇瓣皆被血浸染,分不清是谁沾到谁上面的,两人已经从床头挪到床尾,谢琅手仍扶在卫瑾瑜后腰处,不让他后背抵着床柱,他终于再度体会到了,心房剧烈跳动的感觉,以往只有北境沙场才能带给他的感觉。

卫瑾瑜感觉血液是热的,腰窝则是麻的,整个人像是刚从蒸笼里出来,连毛孔都在冒着汗。

“尝够了。”

他无情道,拢上再度散落的绸袍,就想起身离开这方狭窄空间。

“别动。”

谢琅却从怀中掏出一方帕子,就着两人眼下的姿势,将帕子对折两次,一点点擦拭掉卫瑾瑜唇上的血。

“下回别咬舌头了。”

谢琅道。

再想咬,我直接把臂给你便是。”

卫瑾瑜被他仔细清理着唇瓣,唇角,没有说话,那恢复了平日冷意的眼神却表达了一切:一锤子的买卖,谈什么下次。

擦完,谢琅又取了氅衣,给卫瑾瑜裹上,两人才一道来到食案边。

食盒里的蒸饺和鸡汤还热乎着,谢琅嘴上有伤,只喝了几口汤,卫瑾瑜除了鸡汤,还另吃了几只蒸饺。

蒸饺有八种口味,卫瑾瑜只吃喜欢的,不喜欢的分

毫不动。最后一只,留了皮,只吃了馅。

期间桑行过来了一次,询问年节礼品问题。

卫瑾瑜隔着门吩咐:“韩府就送我之前买的那副墨宝。雍王那头你看着准备吧,不必太贵重,也不要轻了。至于其他的,直接循往年旧例便可,皇祖母的那份记得将我从大慈恩寺祈的珠串加上。”

这些事对于桑行来说,自是轻车熟路的。

桑行确认了一下:“公子说的墨宝,可是那套紫毫笔与绿玉砚?”

卫瑾瑜“嗯”了一声。

谢琅在一边听着,明白这“韩府”,多半便是韩莳芳所在的韩府。

大约冰玉膏药效再度起了作用,吃完饭,卫瑾瑜继续蒙头大睡。

谢琅起身,打量着房间布局,走到书案边时,不经意一扫,看到了摆在案头的那只青花水盘。

水盘里的莲花已经不在,几尾锦鲤还在吐着泡泡,盘底沉着几颗莲子。

谢琅盯着那水盘看了好一会儿功夫,伸手,轻轻拨弄了一下那水底的莲子。

谢琅一直坐到午后才离开,出了公主府后门,李崖已经牵马在等着。主仆一人一道骑马往谢府走。

今日是新岁第一天,街上随处可见带着礼品、奔走在各种权贵重臣府邸间的官员们,李崖看着那些暖轿马车穿梭行驶的方向,感叹:“不久前,这些人挤破头要去的地方还是卫氏乌衣台,如今都换成了裴府,这上京城的风水,转得真是快。今日要说最难过的,怕就是卫氏了,倒是陛下不计前嫌,昨夜仍旧按照首辅的规制,赏赐了烧尾宴给卫悯。”

谢琅默了默,道:“这烧尾宴看似是恩赐,对卫悯而言,反而是最大的羞辱。”

“也是,以卫氏以前的尊荣与地位,哪里轮得到旁人赏他们东西。陛下这一招倒是高明,既立了君威,又让卫悯无话可说。不过这卫悯也非常人,听说今日卫氏门前门可罗雀,除了刑部尚书龚珍,竟是一个前去拜年送礼的官员都没有,卫悯非但没有气倒,还直接命人打开卫氏大门,将门楣重新漆刷一新。”

谢琅问:“让你备的礼可备好了?”

李崖点头。

“世子放心,都备好了。”

谢琅:“去韩府。”

和裴府门前的车水马龙不同,作为而今最炙手可热的次辅府邸之一,韩府大门紧闭,竟出人意料的清净,偶尔有携礼登门的官员,也

被管事劝回。

李崖道:“听说韩阁老谢绝了一切官员拜访,并让管事分发了许多自己亲自种的果蔬给所有登门的官员。”

谢琅让李崖去敲门。

管事从内出来,听闻是定渊王世子来访,直接迎了出来,请谢琅进去。

谢琅问:“不需先通禀阁老一声么?”

“不必。”

管事道:“阁老吩咐过,只要是定渊王府的人过来,直接请进府中便可,不需要特意通报。”

管事直接引着谢琅到韩莳芳日常办公的书房。

韩莳芳正在作画,谢琅行过礼,将礼品奉上,道:“末将冒昧打扰,望阁老勿怪。”

韩莳芳搁下笔笑道:“唯慎,不必客气,坐吧。”

“是。”谢琅在一侧圈椅里展袍坐下。

抬目扫见刚被韩莳芳搁在书案上的那支笔,却是一支崭新的青玉笔,搭配着同色的青玉砚台。并非紫毫与黄玉。

韩莳芳徐徐开口:“你父亲明日就要离京,你该多陪陪他,怎么还特意往本辅这里跑一趟?”

谢琅收回视线一笑:“礼节不可废,今日新岁,末将身为晚辈,理应登门向阁老贺新春之喜。若不然,家父亦饶不过末将。”

韩莳芳颔首。

“你的心意,本辅明白。”

“你放心,北境的战事,无论陛下还是本辅,都会鼎力支持。只是朝廷话语大权尚掌控在世家之手,陛下尚未能完全统御朝纲,许多事也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尽力而为。”

“陛下与阁老的难处,家父亦明白。家父所愿,唯驱除敌虏,忠君报国而已。”

说到此,谢琅起身,拱手行礼。

“末将今日过来,一是向阁老贺喜,一则是希望,阁老能给末将一个忠君报国的机会。”

韩莳芳似有意外:“唯慎,你这话是何意?”

谢琅道:“父亲与兄长皆在前线为国奋战,末将岂可独自一人留在上京享福。末将虽去不得前线,却能在后方,为陛下铲除障碍奸佞。以后,阁老但有需要末将出手的地方,直接吩咐一声便是。”

韩莳芳打量着谢琅,负袖自案后站起,慢慢点头。

“你能有此心,是大渊之福,陛下之福。”

“你放心,本辅会把你的心意转达给陛下。”

谢琅抬目:“谢阁老成全。”

从韩府出来,谢琅没再骑马,选择步行,一边走一边吩咐李崖记,往前走了一段路,迎面驶来一辆马车。

巷口狭窄,谢琅本要往一侧让一让,待看清坐在车里的人,微意外。

“世子。”

苏文卿直接掀开车帘,下了车,朝谢琅作礼。

谢琅看了眼马车要驶去的方向,问:“你怎么在此处?”

苏文卿笑道:“去拜会一位同窗,这条路近一些。”

谢琅点头。

问:“住在平康坊?”

苏文卿说是。

谢琅没再说什么。

倒是苏文卿忽道:“其实文卿心中有一事不明。”

何事??[(”

“昨夜,世子当真去了南郊么?”

“何意?”

“没什么,文卿只是觉得,世子不应过度耽于旧情。”

“什么旧情?”

“世子应该明白。”

谢琅笑了声,那笑声短促且冰冷无温:“你自幼随一叔出入谢府,应该知晓我的性情,既知晓我的性情,便该明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下不为例,不要让我再听见第一次。”

“而且,文卿,这话若出自旁人之口也就罢了,出自你之口,真是令我惊讶。”

谢琅敛了眸色,说完最后一句,直接负袖往前走了。

苏文卿立在原地,原本垂在袖中的手,轻轻握紧了下。

次日,谢兰峰率部众返回北郡。

天盛帝携百官相送,谢琅则亲自送到京郊长亭,谢兰峰坐在马上,抚了下儿子发顶,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在上京好生照顾自己,多给你娘写信。”

下回父子相见不知何年何时,谢琅沉着应是,单膝跪了下去,道:“孩儿祝父亲一路平安,此战凯旋。”

谢兰峰调转马头,抬头看了眼上京湛蓝的天空,扬鞭策马,往官道上而去。

数百重骑紧随其后。

铁骑已经消失在官道尽头,扬起的烟尘仍久久未散。

“这是定渊王离京前让臣转呈给陛下的,里面详细说了此次对北梁的作战计划。”

太仪殿,韩莳芳越过屏风,将奏本呈上。

天盛帝盘膝坐在蒲团上,接过,展开阅览,目中禁不住露出欣悦光芒:“若此战顺利,何愁北梁不灭!朕得谢氏,果然犹得天助。”

韩莳芳道:“定渊王赤枕忠心,令人敬佩。自然,亦是陛下统御有方的功劳。听闻这份奏章,是定渊王一夜未眠写就。”

“定渊王的忠心,朕自然明白。只是,谢氏未必人人都若定渊王一般对朕忠心不一。”

日光透过屏风照入内殿,皇帝面孔浴在光中,晦暗不明。

伴着这句话,天盛帝缓缓站了起来,望着屏风上的万家灯火图,道:“昨夜南郊的孔明灯,真是壮丽壮观,令朕难忘。”

“只是,朕看到那些孔明灯铺满天空时,不免想起朕做的那场梦。朕梦见,朕置身于大火之中,有人将刀,架在了朕的脖子上……那时的大火,也是这般铺天盖地,将半边天都烧红了。”

“爱卿说说,朕这梦,该如何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