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六章 发兵时机

曹营和江东勾连的事情,袁熙并不知情,毕竟他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情报,但他还是做了相当程度的应对。

尤其是对于江东,他和沮授商量过后,思虑再三,最后还是给陈登去信,对徐州士族采取了暂时安抚的态度,毕竟徐州处在了对付江东的第一线,还是要以稳定为主。

再坚固的堡垒,也更容易从内部攻破,陈登在徐州就竭力维系着内忧外患,要是强令徐州士族做一些承受范围外的事情,反而会让形势适得其反。

但相对的,袁熙开始让糜家将商队的重心,慢慢从海西转移到青州东莱,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转向到了朝鲜半岛的环渤海一带。

至于先前向江东倾销的奢侈品,袁熙开始有目的控制销量,并将先前幽州调入徐州的工匠们,开始转回到青州和冀州的渤海一带。

这种手段,初时对徐州士族影响不大,但后续其需要数倍价格购买已经习惯的奢侈品时,再醒悟便已经晚了。

而这一系列的举动,也是为了幽州今后的发展方向服务的,毕竟幽州边塞都是汉胡杂居之地,这些人其实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有个正当身份,吃上饱饭,有个安稳住处而已。

南匈奴,内乌桓,汉四郡,乃至于朝鲜半岛部民,这些尚处于部族制的人群,想法皆是如此,其实并不难满足。

对于这方面,袁熙发现,自己在幽州先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倒是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他打仗的这两年,虽然没有在蓟城亲自坐镇,但沮授等一众官员兴办义学,建立义仓,发展手工商业,并奖励有所建树的工匠成为官吏,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来到蓟城的外族都看在眼里。

他们有的是过来出使,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是奉部族之名打探消息,初时他们看到蓟城的繁荣景象的时候,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蓟城怎么会变化这么大的?

但时间一长,他们渐渐发现所见所闻都是真的,因为生活水平是做不了假的,他们留意蓟城百姓的生活,明显是要比先前几年好上不少,其几乎大多数人,只要在工农商上有所贡献,子弟都有进入义学的资格,即使暂时进不去的,蓟城官员也是解释过,说是因为义学先生数目不够造成的,今后迟早会惠及所有人。

而且蓟城对于百姓,还有一套相当详细的扶助制度,从医士定期问诊,到灾时救济,都有所规定,某次蓟城大雪,便有兵士打通道路,送粮救济民众等举动,这对于边塞外胡的使节的冲击,是极为巨大的,因为他们要是面对这种天灾,几乎只能靠自保。

不过他们还是有怀疑,觉得因为蓟城是袁熙大本营,说不定有所倾斜,所以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一路特意经过村镇,却发现其百姓生活乃至救济举措,竟然和蓟城相差并不太多,这下子,这些胡人便动心了,因为他们相比幽州百姓的生活,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因为再差的农耕,也比放牧要稳定的多,农耕有可能颗粒无收,但在救济制度下,能撑过荒年便成了可能,但放牧遇到天灾,可能所有的牲畜一夜死光,到时候大家为了生存,只有一個选择,去抢别人的粮食。

要么去抢别的部落,要么去南下劫掠汉人,但如今幽州军反击极为凶狠,上两次外鲜卑入关劫掠,留下的两座人头京观,至今还在立着呢!

于是这些外胡便暗暗打起了投靠幽州的心思,结果一打听,却发现条件出乎意料的宽松,只要能开垦出荒地来,初时一年免交赋税,第二年减半,工具可以租用,最重要的是,能编户齐民,而且是以平民身份,而不是农奴的身份!

换言之,他们的子孙,将来也是能进入义学,并有资格做官的,而且幽州奖励有特殊才能的工匠等人才,这对于擅长打猎制弓,寻找草药,鞣制毛皮的外胡部民来说,诱惑力是极强的。

于是随着蓟城这几年的发展繁盛,北地南下的部民越来越多,大部分都被安置到了徐无山到朝鲜半岛一带的狭长地带垦荒,大大加快了渤海内圈的建设速度。

人是很顽强的,劳动力能做的事情,也是很惊人的,只要没有战争的损耗干扰,幽州现在的发展势头,已经有了些万族来朝的苗头,在这个人命难保的乱世之中,如同黑夜中一团明亮的灯火,不断吸引着不同地方的人过来,不过也是因为汉朝几百年来打下的基础,让外族有着相同的归宿和认同感,事情才会如此顺利。

所以袁熙才尽量想着以和平手段解决边地问题,这些将来都是建设幽州的重要力量,打仗确实能杀死敌人,但却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仇恨,等两边矛盾难解乃至爆发的一天,便不可挽回了,既然如此,那采取柔软些的手段,也未尝不可。

于是袁熙秉承着先礼后兵的原则,胡汉边民的矛盾在于东汉远比西汉不负责任的羁縻制度,这种制度制造了大量的奴隶,导致羌人匈奴不断造反,现在袁熙便是要拨乱反正,尽量消除这个阶层的存在。

当然,这种措施很受一般部民欢迎,但也会不可避免的触动到了胡人部族首领的利益,所以必然有首领会裹挟部民对抗。

对此袁熙的应对,便是利用去卑等投靠过来的首领暗中分化,等争取到了可以争取的中间派,剩下的死硬派便只能用战争手段去解决。

即使中间有被裹挟的部民,等袁熙采取和青州土地政策之后,这些部民便会被争取过来。

至于发兵的时节,袁熙和沮授商量过后,终于是定了下来,等他想众将宣布消息之后,赵云张辽等几名将领都惊讶无比,赵云苦笑道:“主公行事,还真是出人意料啊。”

“这样一来,战马可能会死不少啊。”

袁熙出声道:“为了少死人,多死些马,也是值得的。”

“何况南匈奴那边也是一样,他们的状况只会更差,也不会想到我们此时会发兵。”

袁熙定的计划,竟然是尽快发兵,越快越好,最好是在正月之内!

要知道,这个时候步兵是肯定无法行动的,草原积雪未消,人走几天脚都要冻废了,只有骑兵能够依托马匹跋山涉水,但战马的损耗率绝对会很高。

而且沿途很难寻找燃料,有可能会吃不到热食,遇到大雪很难辨认方向,这都是行军极为忌讳的致命缺陷,少有不慎便会全军覆没。

当张辽提出万一天色不好,看不到太阳星光,在草原上无法寻路的时候,袁熙在桌子上摆弄着一个小玩意,展示给众人看,说道:“这是黑山和常山地域,河北战国叫磁山的地方发现的。”

“我让人去勘察开采,采出了一批磁石,将人打磨成针,然后放置于圆盘之上。”

“本来是想用于航海的,如今行军却也是能用了。”

众将围了过来,只见小小的圆盘上,有着一根中间粗两头细的针,其中一头还涂上了红色,随着袁熙晃动,针尖在微微颤动。

袁熙把手一抛,只见圆盘在桌案上旋转起来,最后停了下来。

他再度拿起,又丢了两次,众将定睛观看,终于是发现了关键,这红色方向,无论每次圆盘怎么转,最后都指向了相同的方向。

“如何?”袁熙对张辽笑道:“这样一来,便能节省不少辨认方向的时间吧?”

张辽笑道:“原来主公早就想好了,有此物相助,当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将行军速度大大加快。”

袁熙点了点头,草原有草原的危险,但要利用好了,便能事半功倍,比如夜里行军,便不用顾虑地形,不想平原山地般需要寻找合适道路,只要方向对,就可以一直跑。

他出声道:“关于其他难处,我也做了应对。”

“没人至少带四匹马,其中两匹战马,两匹驮马。”

“驮马一匹打军器甲胄,一匹带粮食煤炭。”

“煤炭用于生火,便免了采集木柴的时间,燃烧效率也更高。”

“至于传信可用火箭,防止失散,并用于合兵之用。”

“至于地图,我先前也派人勘探过,配合去卑献上的地形图,两边对照使用。”

“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

诸将一听便放下心来,原来袁熙早就将大部分事情都想到了,此时出兵并不是迫于无奈,而是准备齐全了的!

他们兴奋起来,纷纷出言讨论,从行军方式,到行军路线,渐渐都开始成形,袁熙在一旁看到,心里也是颇为欣慰,这些他想发设法招揽的将领,无一不是的熟读兵法,智勇双全的人才,有他们在,自己可是省了不少心。

最后事情敲定,张郃张辽为两路前锋,田豫阎柔两翼,袁熙和赵云坐镇中军,高顺为后军,只等去卑那边来人引路,便即发兵。

之所以调动这么多大将,就是因为袁熙不想打成持久战,每节省一天,就能积累胜势。

十几天后,去卑的信使到了,早就准备好的大军离开蓟城,直奔代郡而去。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