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一章 父皇,我就问问朱祁镇的事,你咋就变成这样了??

奉天殿内,随着朱元璋一句话说出,一下子就将满朝文武,都给听懵了。

在此之前,他们很多人都是各种的猜想,太祖高皇帝把他们召集起来,还说有事情要颁布,到底颁布的是什么大事。

可不论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所要颁布的大事,竟然是要把他的祖训给废除!

话说,这祖训不是太祖高皇帝,非常得意的东西吗?

为了编写祖训,他可谓是绞尽脑汁,洪武二年开始动笔,一直到洪武六年才最终定稿。

历经四年。

后面更是两次修改,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算彻底定下。

这怎么现在……说废就废了?!

他真能舍得?

这不是在做梦吧?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中,对此并不意外。

他停顿了一下开口道:“准确的来说,也并非是把咱的祖训给废掉了。

而是将祖训里的不少东西给废了。

比如不征之国。”

朱元璋当初,从韩成这里听说了后世之人,把他的祖训给钻成了筛子。

他留下的祖训,不仅仅没有束缚住那些官员,乡绅,相反还变相的,成为了那些官员们手中的工具。

被各种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歪曲理解自己的祖训。

把自己的祖训,当成对付大明后世皇帝的工具来用。

朱元璋是真气。jiqu.org 楼兰小说网

并不止一次的升起过,要把他的祖训给彻底的废掉的念头。

但是经过一番仔细的思索后,朱元璋最终还是把这个念头给按了下来。

觉得不能如此做。

虽然从长久来看,祖训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

但是,却也能将一些东西给弄成定制,用来稳定大明。

做大明长久安稳的基石。

就比如,在大明原有的历史之上,他的祖训有很多地方,都被钻成了筛子。

可是有些方面,却没人能动摇。

最多不过是在他定下的祖训上,进行一些发挥。

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这事情,他觉得他的祖训,确实在后面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给大明,以及不少的君王,都带来了很大的束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样给大明带来了不少的好处,让大明变得安稳。

既然这样,那他就把那些对于大明,大大不利的地方给修改掉。

再补充上一些,对大明以及大明后世有利的祖训进去,形成新的祖训也就是了。

不能因为祖训有一部分的问题,就将其全盘给否定掉。

在冷静下来,并进行了一番思索后的朱元璋看来,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明!

周边小国,多为我华夏之藩属。

有一些藩属国挺老实,但有一些藩属国,却一直暗地里搞小动作,认不清他们的地位。

妄想挑战天威!

越是不打,他们就越是不将我泱泱大明放在眼中!

只有仁德,不宣诸于武力,根本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大明之强盛。

不能让他们跪服!

所以,该打就要打!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

只有仁德,没有武力,不去征讨他们,他们就越发蹬鼻子上脸。

比如这倭奴就是如此。

今后,该打就要打!”

听到朱元璋这话,朝中众人这才心头一动,变得恍然大悟起来。

就说嘛!太祖高皇帝怎么可能,会将他所制定出来的祖训给废除?

原来是只废除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朱元璋会在这个时候,说出废除不征之国的事情,并说出这样的一番杀气腾腾的话来。

有的人感到很感到很意外,很担忧,也有的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那些武将们,更是一个个兴奋不已,暗中摩拳擦掌。

觉得今后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了。

就该如此做!

周围的那些蛮夷之国,不懂礼数,需要大明的兵将教他们该怎么做人才好。

但也有一些人心中忧虑,怕大明从此开启了好战之先河。

国虽大,好战必亡!

当初太祖高皇帝,列出那些不征之国来,也是觉得那些地方过于偏远,而且过于鸡肋。

打他们会花费诸多的银钱,动用很多兵马,很容易把大明拖入到战争的泥潭里。

打输了丢脸,打赢了又没有什么太好的收益。

担心会因此而拖垮大明。

这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抉择。

可哪能想到,重新回来的太祖高皇帝,竟仿佛突然性情大变。

做出了这样的安排来。

实在是糊涂啊!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有些人心中不满,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却也不敢出声反对。

生怕太祖高皇帝会在此时动手,将他们给砍了。

朱元璋见到自己将这事说出来后没有人反对,略显遗憾。

他还想着有人跳出来激烈反对一番,然后他将之给砍了,好用来祭旗呢!

结果这些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和自己争辩。

也没有人说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

停顿了一会儿,确认确实没有人反对后,朱元璋便又一次开口道:“除此之外,咱还要废除海禁!

从今日起就要开海!

将重新设立市舶司,鼓励人出海进行贸易。

当然,是要在官方允许的情况下。

要杜绝走私,严厉打击走私,打击走私之人和海外海寇勾结,残害我大明百姓!

不仅这样,咱还要将这一条给写进祖训之中!

让今后子孙,都不许再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要让后世之子孙牢记世界之大,让他们目光变得长远开阔。

不能只把目光放于大明之内,也要投注于大明之外。

要从海外那众多的地方获得财富。

任何时候,都不许狂妄自大,自视甚高!

觉得大明为天朝上国,觉得大明的物产就足够丰富,不需从外面那些地方来获取!

遇见好东西,就要给吸收过来,变成我大明的。

要组建海军,要征服世界!”

“第三,则是从今之后,大明的藩王,封于海外远离大明之处。

不许给任何藩王,分封我大明已控制住的疆域!

若是有些藩王,不愿到海外去分封建国,那么便只能当一闲散王爷,没有封地,要交还三护卫。

藩王应带着其三护卫,还有一些朝廷所支持的兵马粮草,到海外去开拓,去传播华夏之文明。

去亲手建立属于他们真正的封国!

当然,这些封国,依旧属于我大明,其开拓出来的土地,也属于我大明。

但是藩王在其所建立的封国内,却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力……”

藩王外封之事,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设想,那自然是把所有的藩王,都给一股脑的都封到外面去。

国内一个不留。

但经过他的一番思索之后,却最终没这么做。

觉得这样,太过于一刀切了。

并不是所有的藩王,都适合丢到海外去分封建国。

有的藩王天生有冲劲儿,一身才能,留在国内当一个太平王爷,肯定是太屈才了。

比如洪武朝的自己那几个很能打的儿子。

比如这个时候的朱高煦。

天生就适合把他们丢到外面,让他们去拼搏。

可有的人并不适合,比如一直醉心医学,并且已经在医学上面,做出了不少成就的自己家老五。

这样的人,将他丢到外面去,让其去分封建国,对他而言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对于大明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所以经过仔细的衡量之后,朱元璋有了解决的办法。

那就是选择到海外去分封建国的人,可以拥有王府三护卫,还有大明其余一些物资上的支持。

那些不愿意到外面去的藩王,则只有藩王名头,没有封地,也没有王府三护卫。

等于说是没有军权,没有封地,只能做一个闲散王爷。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敢于迈出去,带人打生打死去开疆拓土,传播华夏文明的藩王而言才公平。

不然,只留在大明之内,便可享受到封地,三护卫等待遇,那势必会有不少人不愿意出去。

朱元璋这接连三条说出,起到的效果,宛若石破天惊一样!

原本朱元璋来到建文朝后,就立刻动手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举措。

就让很多人都知道,要变天了!

可是现在,听到了朱元璋所说的这样的一番话后,他们才发现,他们之前所想的还远远不够。

太祖高皇帝所想要做的,要远超他们的想象!

他所进行的变革是真大!

朱元璋说完之后,便又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没有再给这些人多想的时间,也没有给他们留讨论的时间。

今天,他把建文朝的文武朝臣召集在这里,只是向他们宣布这些事,并不是在这些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

“第四,不许再将各种机巧,各种技术,给说成奇淫巧技!

不许再打压工匠们,不许打压各种技术发明!

大明从今之后,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同样也要重视技术之发展!之改革!

尤其是火器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火器才是未来!

当火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足可以解决北北方鞑子!

可以让那些鞑子,从能征善战,变成能歌善舞!

今后大明当设立火器部,寻找并培养能工巧匠,专门制作火器。

各种待遇都要提升上去!

谁再敢说这些东西是奇技淫巧,再敢说这些无用。

再敢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敢明里暗里阻挠这些事施行,就让他上战场上去,用嘴给那些敌人打仗!

看看别的是不是下品!

文化很重要,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技术以及技术产品,也都一样重要。

这就像是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个都不行!”

朱元璋说完这话后,便满是威严的站在了这里,等着下面众人的反应。

他知道,他所说的这些事,别看一个个都是石破天惊的。

但要论起抵触最大,反对意见最多的,就是现在自己说的这个!

他太清楚,那些读书人到底有多冥顽不灵。

到底有多么的在意这事儿!

那绝对是像刨了他们祖坟一样!

读书人群体这么大,里面不乏一些明事理之人,但整体而言,却大多都是思想守旧之辈。

或者说有一部分是守旧,但更多的却是利益使然。

有些人也明白,各种技术有多重要。

可就是要享受着技术便利的同时,还要疯狂的去打压各种技术的发展。

去污蔑它们,贬低它们,将之说成奇技淫巧,用来维护他们读书人的地位。

从而好获得利益。

这件事,绝对会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果然如同朱元璋所想的,在他说出了这话后,有很多人都是不由得面色大变。

很显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朱元璋见此,脸上神色不变,心里却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接下来,这事谁敢反对,他就杀谁!

就如同他说的那样,杀上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将他们拉到前线去。

让他们去作战。

他此番前来,就是要替老四尽可能的扫平障碍,给老四铺路的。

反正他是在这边干一票就走,很快就会把皇位传给老四。

这些事儿,他这个开国皇帝来做,要显得顺畅的多。

同时他也愿意,替大明,替他的儿子做这个恶人。

把最棘手,最得罪人的事情给做了。

剩下的再让老四去做,老四今后就更加容易打开局面。

也更加容易收拢住人心。

可以说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是真的在不遗余力。

也真的如同他之前所说的那样,要把朱棣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朱元璋有些意外和失望。

因为等了一阵之后,虽然有很多人面色巨变,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可最终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这和朱元璋所想的,跳出来几个人,让他再杀鸡儆猴来上一番,让这些人在这件事上,变得更加印象深刻。

知道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多大的决心的想法落了空。

不过朱元璋并不是那种,等着机会往头上掉的人。

既然没有人跳出来当这个露头椽子,那他就自己制造出来一个。

当下他便坐在龙椅之上,双目在奉天殿的群臣身上来回扫视。

如此看了一会儿之后,目光落在了一个人身上。

这人身子又瘦又高,脖子也显得有些长。

在这众多官员当中,显得很是突。

朱元璋望着他开了口道:“杨士奇是吧?

来,你来说说,这个事儿怎么样?”

在感知到太祖高皇帝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视之时,杨士奇就尽可能的缩了缩脖子,把身子弄得更低一些。

不让自己那么显眼。

可是哪能想到,竟还是被太祖高皇帝给点了名。

这个事儿怎么样?

那按照杨士奇的看法,那自然是不怎么样。

他一直所接受的教育,接受的观念,以及现在所看到的各种情况,都是这些匠人是低贱的。

读书人就是高。

那些人,是真的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也不能如同太祖高皇帝那样,将他们的读书人,和那些匠人们比作一个人的两条腿。

真的是太拉低他们读书的人的身份,也太提高匠人们的身份了!

杨士奇立刻上前一步,对着朱元璋认真的行礼。

而后面色严肃的道:“回禀陛下,这事儿,在微臣看来是应该的!

您说的非常对!

这些东西,真的是奇迹淫巧吗?

在微臣看来并非如此!

比如咱们现在所乘坐的马车,睡的床,坐的椅子,穿的衣服,将士们所用的弓弩,盔甲等等。

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技术的。

也正是因为一代代匠人们不懈的努力,把技艺传承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