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戏女孩小褚惹事,潇洒解围X出手

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虽然充满着艰苦的磨炼,但它也是幸福和美好的——高尔基。

青春是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徉;

青春是山涧的溪,清丽柔和,却又时常飘荡;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下海”后,由于在辞职前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性措施,我们在新公司名下积累了好几个大额的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合同,包括把各种供销关系也都转移到了新公司的名下,因此新公司开张后,一切都非常顺利,短短三个月我们就实现了正的现金流,并有了不菲的盈余,这让陈介坊老师对我刮目相看,而小萍更是对我敬佩有加。

此时,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三年多了,特别是在国家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开始出现了“万元户”,即个人现金资产超过一万元的家庭。

“万元户”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

那时的城市平均工资是¥36元加¥4元奖金,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省吃俭用可以省下¥5元钱去存银行,一年也就能存¥60元,要变成“万元户”则需要省吃俭用160年!

现在很多人抱怨房价太贵,一个家庭要工作一辈子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假设从平均年龄二十岁开始工作,工作一辈子也就40年,要工作四辈子才能存够¥1万元!

长话短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部分中国人的富起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四版的人民币,包括少量试发行了一张80版的¥100元币值的人民币。

由于当时普通城市居民的月收入只有¥36元加¥4元奖金,因此这¥100元一张的人民币在普通老百姓中很少有人用,因为面值太大了!

同时,随着私人商贸行为的大幅增加,上海开始出现了一些高档的社交场所,专门为进行商贸交易洽谈提供一个私密和舒适的环境。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当时在上海马当路的咖啡馆了,当时简称“马咖”。

“马咖”实际上就是一个咖啡店,其定位和现在的“星巴克”差不多。

但那时的“马咖”和现在的“星巴克”有一点完全不同。

现在的“星巴克”是平民化的,谁都可以去。

但那时的“马咖”则是一个有钱人才去的地方,因为消费水平太高了,因此除非是谈生意,且是大生意,一般不会有人去这种地方!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刚吃过晚饭,小褚来找我了。

“怎么样,今天晚上去‘马咖’喝杯咖啡?”小褚见面就乐呵呵地笑着对我说。

我从来不去这种地方,因为感到没有必要。但我见小褚这么兴高采烈,也不忍扫了他的兴,就问道:“怎么会想到去这种地方的?”

“哦,电脑分公司成立三个月了,经营情况不错,最近业务也越来越多,这样麻烦小萍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因此我想今天请她一起去‘马咖’喝杯咖啡,表示表示谢意。”小褚微笑着解释道。

小褚讲得没错,我们挂靠在陈介坊老师的公司下,平时业务上的往来由小萍负责,业务多了,因此作为总经理助理的小萍自然要忙一点,因此请她一起去喝杯咖啡,表示一下我们的谢意,也是应该的。

再说我们赚了钱了,小萍看在眼里,如果不表示一下,人家可能还认为我们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只进不出——小气呢!只是我这个人一贯不善于人情世故,这方面小褚比我强得多。

小褚见我不啃声,以为我在犹豫,就又补充道:“现在我们挂靠在陈介坊老师的公司下,是一个分公司,小萍是陈老师的总经理助理,因此和她搞好关系,将来总公司那边有什么事情,我们也可以早点知道!”

“再说,我已经约了小萍7点半在‘马咖’门口等了。”小褚又补充道。

应当承认,我在学新东西上,包括搞技术研发上,那是无需谦让,或者说我的智商很高,但在待人接物上,我真的比不上小褚,换句话说我的情商实在是很差!

于是我见小褚说他都已经约了小萍了,如果不去不就爽约了么?于是就笑着问:“那么钱带够了么?”

“足够!”小褚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

“你这是准备上演一幕‘百万英镑’么?”我见状打趣道。

我一面说着,一面也从书桌的抽屉里拿了一张¥100元币值的人民币放进口袋里。

小褚见我也拿了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就乘机调侃道:“你看,彼此彼此。”

那时,我们虽然离“万元户”还有一些距离,但月收入高的时候也已经达到了上千元了,相当于现在的年薪收入税后¥200万元的水平,因此去“马咖”这种地方还在我们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

......

上海马当路咖啡馆,门口的二个“马咖”霓虹灯大字闪烁着,我们来时,小萍已经到了,可能是因为要和男同事一起出去,而且还是去“马咖”这种高档消费场所,小萍今天特意打扮了一下,只见她穿了一套常青色的女式休闲西装,里面穿了一件鹅黄色的衬衫,外面披了一件当时很时髦很流行的黑色海芙蓉长大衣,下面穿了一双紫红色的半高跟鞋,团成髻的乌黑发丝上戴了一个很漂亮的发夹。

我们三个走进了“马咖”,发现里面的灯光有点昏暗,原来是店堂内没有点灯,取而代之的是每张咖啡桌上点着一支蜡烛,三十多张桌子,只三三两两地坐了六对客人。

我和小褚、小萍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了下来,坐下后,小萍顺手脱下了身上的大衣,搭在了椅子的靠背上。

桌上放着一个咖啡价目表上写着:“咖啡,¥2元/杯”。

“好贵啊!”小萍拿起价目表一面看着一面惊叹。

在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大部分人还只是处于一个温饱状态,因此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喝咖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那个时候,青菜是¥0.02元1斤,肉是¥0.8元1斤;

到食堂吃饭,一盆青菜¥0.02元,一块大排骨是¥0.12元,一碗四两的饭¥0.08元,因此一顿饭,有大排骨有菜,只要¥0.22元就可以了。

而一杯咖啡要¥2元,如果节省一点,相当一个普通人差不多一个星期的饭钱了!

因此¥2元/杯的咖啡在当时简直相当于直接烧人民币了!

“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就不要管它贵不贵了!”小褚听了小萍的惊叹,在一旁装起了“大好佬”。

“大好佬”是上海话,如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显摆”。

“不愧是当老板的啊,如果是我,可喝不起!”小萍半开玩笑地调侃道。

不过,小萍说的是实话,虽然她也辞职了,在陈介坊老师的公司里当总经理助理,但仍然是个打工的,虽然说和之前吃“大锅饭”相比,收入要高不少,但与我们相比自然还是要差一大截。

“是很贵!如果不是改革了,我们又这么早就抓住了改革带来的机会,我们也喝不起。”我见小褚在小萍面前充“大好佬”,于是补充说道,因为我不想因此而让小萍感到难堪。

这倒不是因为小萍人长得漂亮,因此我要讨好她,而是我怕引起小萍的误会,即我们自夸比她有钱。

再说在那个年代,像小萍这样年轻漂亮,又是本科大学毕业,在一个大型国企技术科做技术工作的,都是找一个门当户对且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对象早早结婚了,很少有像她这样敢大胆地辞职“下海”的,因此就这一点上,我还是对她心生敬佩的。

“X的说话水平就是不一般那,难怪陈老师一直在夸你!”小萍听我这么说,就笑着恭维起我来。

“你瞎编的吧?!”我听小萍说陈介坊老师在我背后夸我,很想知道陈介坊老师是如何夸我的,于是就故意说小萍是瞎编的。

“真的!”小萍见我说她是瞎说,急了,就加强了语气分辨道:“陈老师说当年的‘微型计算机培训班’,学生很多,但学了后真正用起来的很少,而出这么大成绩的那就只有你一个了!”

小萍一面说,一面向我投来几分敬佩的目光。

我这个人很不习惯听别人称赞我,于是喝了口咖啡,换了个话题问小萍道:“听说下周陈老师的公司要举办公司成立100天的答谢酒会?”

“是!上次公司开张典礼是在广州办的,有很多单位前来赞助和送花篮的,但因是在广州,所以有很多前来赞助的上海单位没有去,因此这次想在上海举办一个公司成立100天的答谢酒会,补谢一下。”小萍见我问起了公司成立100天的答谢酒会,就一面用小调羹搅拌着杯中的咖啡,一面答道。

“答谢酒会在哪里举办啊?”小褚一听公司真的要办答谢酒会,来劲了,于是关心地问起了举办的地点。

“现在初步定下来是上海百乐门。”小萍笑着答道。

“到时候你们去不去啊?”小萍说完又热情地问起我和小褚届时去不去。

“去,当然去啦!嘿,X,你去吗?”小褚是中学75届的,比我小好多几岁,且性格也和我不太一样,喜欢交际和凑热闹,特别是遇到有漂亮女孩子在场的时候,更是如此。

看着小褚跃跃欲试的兴奋样子,我只是静静地坐着没有说话,今天是我第一次和小萍这样坐下来一起喝咖啡,按我那时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话太多,甚至会有点腼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