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迎改革X初次承包,招贤士遇佳人小贾

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爱因斯坦。

勇于探索是生命的真谛,来这世间走一遭,就应活出自己的颜色......

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开放迎来了一个高潮——个人可以承包企业了。

企业“承包”的影响之深远在于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收入上吃“大锅饭”的局面。

于是我承包了高泰电讯器材厂的电脑车间,和厂里签订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承包合同,承包合同的条件是这样的:银行给我¥10万元的贷款,半年后我要把¥10万元贷款还给银行,然后再交¥8万元交给厂里,剩下的则全部归我和我的承包团队。

当时我家里人都说我疯了!

因为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还只有¥58元的工资,因此银行贷款¥10万元,如果按现在的工资收入推算,那就相当于¥1000万元!

从零开始,半年要还本,再加上交给厂里的相当¥8万元的利润——折算成今天的钱则相当¥800万元!

二者加在一起,相当于今天的钱一共是¥1800万元——而且只有短短半年时间,那岂不是天方夜谭?!

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我对“承包”的理解和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我不要再吃“大锅饭”,因为我不喜欢让别人来决定我的“口袋”,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相信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掌握并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包括,当时国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因此我要成为“先富起来的人!”

一句话,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我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此外,当时让我敢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承包的还因为我领导的中心实验室已经组装成功了当时国内领先的040微处理器主机板,这让我徒增了不少的底气。

于是我组建了一个承包团队,团队中连我在内一共有八个成员,分别是:

老刘,梳着一个大背头,他是我们里面的老大哥。

实际上老刘也就比我们大几岁,但因为去过新僵,见识比一般的人要多,加上长我们几岁,因此大家尊称他老刘。

老刘的特点就是一张嘴,不仅仅是可以把死的说成活的,而且讲错了也永不认输,更绝的是脸都不红,甚至面部表情依然一本正经,让人不得不相信他讲错的也是对的!

所以我就让老刘当了一个公关部经理,负责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推广工作。

小扬,一个平时话不多的小伙子。

小扬实际上并不小,比我还大几岁。

之所以大家会叫他小扬是因为他进里弄生产组的时间也比较早,当时里弄生产组里都是年龄大的阿姨大妈,因此她们就叫他小扬,叫着叫着就叫开了。

小扬的特点就是生性谨慎但不乏幽默,特别是做事时顶真而一板一眼,所以又有个雅号“杨把细”,‘把细’是上海话,仔细的意思。

所以我就让小扬做了个质检部经理,负责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质量检验工作。

小张,五短身材,一个从东北林场回来的男知青,性格直率,特长是和人打交道,因此就让他当了供应部经理,专门负责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零部件采购和印刷电路板的外加工。

小宋,一个和我同龄的小伙子,能抽烟,但不上瘾,会喝酒,但酒量不大,特点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叫他往东绝不往西,之前在厂里做销售,因此就让他做了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销售部的经理。

小王,一个“假小子”,说话很冲,不怕得罪人,管人特别合适,因此就让她做了车间主任,负责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生产工作。

小黄,戴一副眼镜,他是我当时成立中试室时的第一个“兵”,也是我们里面年龄最小的“小弟弟”,一头天然的卷发微微发黄,因此有个“黄毛”的雅号。

小黄虽然书没读多少,但天生对电子线路有兴趣,也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因此就叫他负责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调试工作。

小史,一个很可爱的病休女孩,她的父亲可是大名鼎鼎辽沈战役中起义的一个国军高级将领!解放后,转业到了上海向明中学当了一个数学教师,和我妈是同事。

小史可能是受她父亲影响,很好学,在老湾区业余大学念“电子专业”的成人教育专科。

小史的特点就是胆小,做事循规蹈矩,生怕出差错,因此就让她负责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工艺工作。

就这样,我们成为了上海当时最早的一批承包企业的人。

不过,事后回想起来,我当时的胆子也确实太大了一点,甚至大到了不计后果的地步,然而,恰恰是当时的“胆大妄为”,让我完成了我人生中的弯道超车。

所谓的弯道超车,就是到了弯道,本该减速转弯了,但落后的车却反常规地突然加速......只是,弯道处可以超车,但也可以车毁人亡......

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但通往梦想的道路却往往是平凡的生活。

上海瑞金二路靠近长乐路的一条小弄堂,弄堂右边的一间老式里弄建筑,门口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招牌“高泰电讯器材厂电脑车间”。

进了门,是一个天井,上面盖了一个违章的屋顶,没有窗,屋顶下的梁上吊了只25W的白炽灯,正有气无力地发出那昏暗灯光。

屋中央有一张那时食堂中常见的大饭桌,周边坐着几个年轻人,桌上放着一台老式的电子管示波器,发出荧绿色的光,桌上还有一只500型指针式万用表。

这就是当时我们的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组装车间。

由于那时的040微处理器主机板的焊接和调试设备非常落后,加上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组装焊接一片040微处理器主机板往往要耗费好几个小时,从而我们不得不经常在晚上加班加点。

然而更困难的是:当时我们承包体内,除了我是一个“电大”毕业的专科生,小史还在念成人专科,剩下的平均文化水平只有初中,而且说是初中,实际却是“注水”的初中文化水平,因为都是在1966-1976这十年中念的书,因此我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招兵买马——希望找几个大学生来加入我们的承包团队。

但是大学生在那个时代可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我到哪里去找大学生呢,这让我毫无头绪......

不过好在我回到里弄生产组后开始搞微型计算机了的消息在“电大”的同学中已经传开了,一天我的“电大”同学范春容给我来了个电话,说:“X,小赵对我说你现在缺大学生,是吗?我给你推荐一个人怎么样?”

我一听顿时喜出望外,前几天我特意让小赵去范春容那里放放风,看有没有可能在老湾区科协的范围内帮我推荐几个大学生来,想不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因此我一听范春容说给我推荐一个,赶紧忙不迭地一面道谢一面在电话上说:“好啊,好啊!这太感谢了!你这真是雪中送炭那!”

然而我在高兴之余,又不禁疑惑了起来,心想:“现在大学生可是稀缺资源,这是哪个大学生愿意来我们里弄生产组这种社会最底层的地方啊?”

于是我疑惑地在电话上问范春容道:“对方知道我们是一个里弄生产组吗?”

我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对方知不知道我们是一个里弄生产组,是当时社会中的最底层。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